對于鋼鐵業的大面積虧損,****有關部門開出的藥方依然是兼并重組,欲通過大幅減少鋼鐵企業數量、提高產業集中度,來化解產能嚴重過剩與需求增長有限的矛盾,改善鋼鐵企業經營狀況。
然而,兼并重組并非治本之策。為了在鐵礦石定價上掌握話語權,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這些年來,我國鋼鐵業其實一直在推動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卻至今沒有擺脫鐵礦石價格高企的窘境,鋼鐵業盈利水平也始終像脫韁的野馬一路下降。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分析認為,鋼鐵業虧損的主因有兩個:其一,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市場需求放緩,造成鋼材銷量減少、價格下降;其二,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價格一直處于高位,再加上融資難、稅費高等多重不利因素存在,嚴重盤剝企業的利潤。
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壓力,僅靠兼并重組一招,難以使鋼鐵、水泥等國內重點產業擺脫泥足深陷。在鋼鐵、有色、水泥、化工等上游產業領域,絕大多數是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唱主角,處于****的壟斷地位,而恰恰是這些國內的“巨無霸”企業,面對壓力卻未體現出多年重組后的“大而強”優勢,展現出國際化強企應有的競爭力。
業內一直認為,臨海布局是鋼鐵工業的發展趨勢。原冶金部副部長、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顧問吳溪淳就曾表示,“韓國、日本的大鋼鐵工業基地都在沿海地區。從世界范圍看,鋼鐵行業的發展趨勢是沿;、集中化,因為沿海發展的成本低、消耗低。”
2005年武鋼就開始在防城港做土地和環評等準備工作,對于鐵礦石近80%依賴進口的武鋼來說,建設一個南方臨;鼐褪瞧淇偨浝磬嚻榱湛谥械“生命工程、希望工程、發展工程”。由于武漢地處中部,環境制約很大,武鋼每年為武漢青山區的環保投入就接近20億元。另外在防城港設基地,物流優勢也明顯,原料與鐵礦石通過防城港上岸,比從武鋼本部上岸每噸節約運費200元以上。
寶鋼同樣在2004年就開始與廣東省政府接觸,當時廣東省政府認為由韶鋼集團開發湛江鋼鐵基地實力不足,資金瓶頸明顯。于是希望借助寶鋼的技術與資金實力,整合省內的韶鋼集團和廣鋼集團,接手湛江鋼鐵基地建設。2006年,寶鋼、韶鋼與湛江市政府簽約,決定成立合資公司運作該項目。
然而好事多磨,無論是武鋼還是寶鋼兩者的沿海項目都得不到正式批復。“當時很大的阻力源自于華北的鋼鐵企業。”有知情人士向《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表示。“華北地區新建鋼廠,往往將華南作為**重要的銷售區域。”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鋼鐵研究員赫榮亮介紹說。當時業內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華北地區連接北方的焦煤,又是傳統的鋼鐵業集中區,與其“北煤南運”不如“北鋼南運”,更可減少重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