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2014年度創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經濟藍皮書:2015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發布會在京舉行。
藍皮書指出,2015年市場需求不旺的態勢仍將持續,大口徑方管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勞動力、土地資源要素價格仍將趨勢性上漲,企業效益難以明顯改觀。藍皮書指出,從國內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強,下行壓力仍然存在。一是需求增長面臨較多制約。
從投資來看,制造業投資受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企業經濟效益下滑等因素影響,未來投資意愿和能力受到一定影響,而新興產業投資增長盡管較快,但規模不大,尚難以抵消傳統行業投資放緩的影響。貨幣市場流動性充裕 央行公開大口徑方管市場操作中性對沖盡管房地產限貸政策的取消有望改善房地產企業和購房者的預期,但在部分二、三線城市商品房庫存較高的情況下,2015年房地產市場調整仍可能持續一段時間,房地產投資增長仍需觀察。
在經濟增長放緩,政府收入增長乏力,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同時地方政府支出剛性增加、債務償還壓力較大的條件下,基礎設施投資繼續高增長難度較大。2014年前三季度,制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3.8%、12.5%、22.2%,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別回落4.7個、7.2個和2.9個百分點。
此外,各地對于化解過剩過剩產能存在“認識分歧”。采訪中,一些經濟結構“偏輕”的省份就認為本省產能過剩矛盾并不突出,化解的壓力也不大,有的行業主體基本是民營企業,隨著市場行情的逆轉,這些民營企業早就轉型了,根本“用不著政府操心”。
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行業陷入“產能越化解越多、越干預越過剩”的怪圈,主要緣于“政府過度干預行業、干預企業、干預項目”,有違市場經濟規律。實際上,化解過剩產能并不是“新鮮事物”。中國冶金企業協會會長趙喜子說,早在1999年,就有人喊我國鋼鐵嚴重過剩,開展全國性控產,當時的產量只有1.3億噸。此后這么多年,所有鋼鐵項目必須要經****批準,進行****控制,結果“中央不批地方批”,從2002年以后,民營鋼鐵企業迅速、爆發式增長,一直到現在民營鋼鐵占到粗鋼產量的52%,****錢的時候,出現“百萬噸鋼現象”,即每上100萬噸鋼規模,3至5年就可收回投資。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不少地方下發“砍”產能的指標任務,引發企業和基層官員的抵觸情緒。一位基層經信委工作人員抱怨說,淘汰落后產能,應該按照能耗、環保等指標來淘汰,而執行中往往是根據規模來淘汰。比如,淘汰水泥落后產能,前幾年淘汰窯徑2.5米的,迫使企業都改成了3米,結果產能還擴大了。再比如,****文件中提出盡快取消32.5標號的復合水泥,要上42.5標號的******,不同標號的水泥產品,按理說應該由市場來決定,而不是行政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