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銅礦資源格局
2019年全球銅儲量8.71億噸。智利、澳大利亞、秘魯、俄羅斯、墨西哥和美國的銅礦儲量合計占全球總儲量的62%,屬于全球銅儲量的****梯隊;印尼、中國、哈薩克斯坦、剛果(金)和贊比亞屬于銅儲量的第二梯隊,在全球總儲量中的占比在2-4%之間。
近年來全球銅精礦產量基本維持在2000萬金屬噸水平,集中分布在智利、秘魯、中國、剛果(金)、美國和澳大利亞,前六大銅精礦生產國合計占全球產量的65.4%。其中,中國銅精礦產量從2016年開始逐年回升至163萬金屬噸,集中分布在江西、云南、黑龍江、甘肅、新疆和內蒙,上述六省合計占比超過67.6%
2019年全球銅產量約2037萬金屬噸。智力是全球銅精礦的****生產國,2019年智利銅精礦產量583萬金屬噸,占全球銅精礦產量的28.3%;其次為秘魯和中國,2019年銅精礦產量分別為246萬噸和163萬噸;前六大銅精礦生產國合計占全球產量的65.4%,生產集中度相對較高。
中國是全球銅精礦的****大進口國,占比接近50%。2019 中國礦產資源報告顯示中國銅儲量11,443萬噸。此外,中國銅礦資源分布廣泛,資源相對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區。其中,西藏、云南、江西、新疆和內蒙五個省份合計占比超過60%。此外,安徽、黑龍江、甘肅、廣東和湖北均有較為豐富的銅礦資源,上述省份合計占比超過80%。
中國銅礦資源特點:中小型礦床多、****超****礦床少;貧礦多、富礦少;共伴生礦多、單一礦少。五礦、中鋁、紫金、洛鉬、江銅、巨龍礦業、金川等頭部企業市場份額超過50%;近年來,受中國環保政策影響,一些不規范的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基本處于停產整頓狀態,恢復開采的可能性較低。
全球銅精礦的成本及演變
銅精礦生產的成本結構相對穩定,主要以人工、電力以及稅務成本為主,三者之和占銅精礦生產成本的一半以上。
2019年,全球銅礦的90分位線在5,200美元/噸附近,受油價下跌影響2020年重心預計下移。成本分布中,高于90分位線的中國礦山占比達到50%以上,主要是以一些中小型礦山為主。
中國銅礦山扣除副產品收益后的加權平均成本為27,000元/金屬噸。2019年,中國銅礦山扣除副產品收益后的加權平均成本為27,000元/金屬噸,相比2017年每噸有1,200元左右的漲幅。
不同地區及不同規模企業成本有所差異,吉林、新疆地區的銅礦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而安徽、云貴地區的銅礦生產成本相對較高。
中國銅精礦生產成本呈上升趨勢,其原因有:1.礦山品位逐年下降,開采深度增加 2.人工成本上漲 3.受環保因素影響,污染物治理費用以及環保設備投資增加。
中國銅礦的海外投資
2000-2011年,全球銅礦資源儲量從3.4億增加至6.9億,復合增長率6.6%;2012-2016年,隨著全球勘查投入逐年減少,銅礦資源儲量增速減緩,全球銅礦資源儲量從6.8增加至7.2億噸,復合增長率僅1.4%;2017-2019年,全球銅礦資源儲量增速加快,復合增長率僅14.9%,增加的儲量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美國和智利,而中國則出現負增長。
與其他礦產資源豐富的****相比,中國的銅礦資源保障程度嚴重不足。中國經濟可采的銅儲量自2016年開始出現下降,2019年較2012下降了400萬噸,是全球銅礦資源經濟可采儲量降幅****的****。
過去十年,中國銅精礦自給程度持續下滑,供需不平衡問題逐漸加深。近十年來,中國銅消費保持高速增長。相比之下,國產銅礦產量增速緩慢,導致銅礦市場對外依存度持續增加,中國銅精礦自給程度由2010年的40%下滑至2019年的22%。
受益于前幾年銅精礦 TC/RC 處于高位的推動及國內提升電解銅冶煉自給率的需求,近兩年中國冶煉產能進入投產高峰期。銅冶煉產能的快速擴張遠超銅精礦的供應增量,導致原料緊缺和冶煉費用的持續下降。
隨著接下來國內多個銅礦項目陸續投產,未來三年年國內銅精礦供給能力預計提升至183萬金屬噸,增幅14%,然而增量仍然有限,進口銅精礦仍將是中國銅精礦供給的主力。
近幾年,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加快推進,我國對外投資政策體系日趨完善,企業“走出去”投資步伐加快,我國海外礦業投資主要集中在礦產資源豐富、政治穩定、法制健全的****和地區。(來源:SMM)